学术报告 | 活动回顾 | 清华大学药学院药学前沿学术论坛第七期成功举办

2023年9月27日,药学院组织的药学前沿学术论坛在医学科学楼B323成功举办。论坛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徐华强教授。徐华强教授以“GPCR结构药理学和第一性原理的药物设计”为题,进行了学术报告。本次论坛由药学院副院长肖百龙教授主持。


主讲嘉宾介绍

徐华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靶标结构与功能中心主任。徐华强研究员主要从事激素受体结构与功能研究和药物研发。目前已发表SCI文270余篇,其中CNS 37篇,引用次数超过34000次,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高被引学者”,获得专利十余项。研究成果曾被 《Science》评为“2009年十大突破之一”、入选“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入选两院院士评选“201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入选“2019年度中国医学重大进展”, 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2022年度科技创新“十大进展”(基础研究类)。2016年荣获国际蛋白质学会Hans Neurath奖和“药明康得生命化学研究奖”杰出成就奖;2020年获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2021年获第十三届“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2022获第二十二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2022年获“侨界贡献奖”一等奖;2022年获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

嘉宾分享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具有7次跨膜螺旋的细胞表面受体,功能非常广泛,是目前临床使用药物最多的一类药物靶标。GPCR有两条主要的信号通路,一条是经典的G蛋白信号通路,另一条可抑制经典通路,称为arrestin信号通路,这两个通路又受激酶GRK的调控。G蛋白主要分为四个亚型:Gs刺激型、Gi抑制型、Gq、G12。


首先,GPCR如何知道它要结合Gs还是Gi呢?课题组通过冷冻电镜技术解析Gi型GPCR的结构发现,Gs、Gi选择性依赖于TM6构象变化。GPCR不光感受胞外的配体,也受胞内的潜在的内源性配体调控。课题组解析了许多GPCR的结构,特别是神经递质相关的受体,例如五羟色胺、多巴胺、阿片受体,这些都为Gs受体。同时,通过解析整个家族的五羟色胺受体结构,细致的发现Gs结合的GPCR TM6向外张开且较Gi的TM6短2-3个螺旋;而Gs的TM5比Gi长2-3个螺旋,这些在很多GPCR中的共性说明了Gs/Gi的选择性基于TM6的长短与构象变化。而在对Gq结构的解析中,发现不同的受体则有各不相同的机制来选择性的激活Gq。至此,800多个GPCR 对应四个G蛋白亚型,它们如何与不同亚型G蛋白相互作用问题得到了解决。


其次,GPCR又是如何与arrestin结合的?G蛋白、arrestin和GRK作为GPCR的调节蛋白,他们的共性在于,在没有受体的时候,都处于非激活构象。G蛋白、arrestin和GRK必须被激活的受体来激活,才可以发挥功能。那么GPCR是如何激活arrestin的?徐华强教授利用自由电子x射线激光的方法,第一次解析了人视紫红质蛋白rhodopsin与arrestin1复合体的结构。阐明了GPCR通过磷酸化激活arrestin:GPCR的磷酸化主要发生在C端末尾。GPCR的C端并没有序列保守性,但从结构上分析发现,其磷酸化的空间位置与模式具有保守性,称为磷酸化密码。这一工作也作为cell的封面文章发表。


第三,我们知道GPCR主要的两条通路G蛋白和arrestin介导的生物学功能也不相同。许多药物的药效希望通过G蛋白通路来实现,而副作用则通常会通过arrestin。因而,科学家们也一直致力于寻找具有通路选择性的配体——偏向性配体。因而,探究两个通路的调节机制——GRK的作用至关重要。GRK作为酶,与受体底物的相互作用非常弱,为捕捉这一相互作用,课题组用选用了神经紧张素受体NSTR1,用NanoBIT生物交联、BS3化学交联的方法,成功的到了稳定的GPCR-GRK2复合物,并最终得到了复合体的高分辨率结构。阐明了GRK激酶与受体相互作用的机制。


另外,在药物设计方面,徐华强教授提出,目前新药临床研究的高失败率需要我们反思我们的生物医学方法。尽管我们已有很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但许多药物的设计还很不成熟。其中我们要注意的是,有效药物发现的核心,是确保生物医学符合人类生理固有规律。例如,代谢的昼夜节律和胆汁酸短暂半衰期间的适配。但目前针对胆汁酸受体的药物往往与这些标准并不一致。为此,课题组推出了反映胆汁酸代谢周期的FXR激动剂Linafexor,证明了其在治疗脂肪性肝炎NASH等条件下的疗效。进一步说明了基于基本生理原理的药物发现的重要性。


   









交流讨论

报告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就徐华强老师的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提问。

Q1:在通过交联的方法获得NSTR1-GRK复合物结构时,采用了低浓度的化学交联,具体实验细节时怎样的呢?

A:对于不同的化学交联剂,需要设置一个梯度,从最高到最低有大约10000倍的差别,再通过跑变性胶来判断复合体有没有形成,再来看电镜。


Q2:GRK作为激酶,是什么让它磷酸化,又是什么酶让它去磷酸化?
A:激酶的激活必须要通过磷酸化使活性提高,但很多激酶有1-2%的本底活性。GRK系统中:1. 底物和酶结合后空间位置近会使有效浓度大大提高;2 .GRK结合后磷酸化GPCR受体, 由于GRK本身的结合力较弱,所以它会自发的离开受体。

Q3:最初得到的GPCR- GRK复合物不稳定,是用什么策略让它稳定的?
A:四个策略:1. 筛选GPCR,找到稳定性最佳的一个;2.加小分子配体来稳定;3.NanoBIT生物交联;4. 化学交联。

Q4:NanoBIT的交联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如果两个本身没有相互作用的蛋白加上NanoBIT,它们会形成复合物吗?
A:取决于所用NanoBIT的区段,不同的区段分lowBIT到highBIT,结合力从一百微摩到零点几纳摩不等。所以即可以用来做功能分析,也可以来做蛋白质复合物。做复合物采用的是highBIT。但借助highBIT形成“假”复合物的概率非常低,它只会助力于已经结合的蛋白不会分的很开。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交流现场


最后,由肖百龙教授对论坛进行总结,并为徐华强教授赠送论坛纪念证书。

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