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药学院何伟教授团队、化学系刘磊教授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陆路教授团队开发的世界首创木瓜蛋白酶样蛋白酶(Papain-Like Protease, 简称PLpro)小分子抑制剂HL-21已经成功完成临床II期研究。本次临床II期数据确立了PLpro是全新有效的抗冠状病毒靶点,清晰展示了HL-21作为全新疗法的潜力。
本次II期临床试验由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卢洪洲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蒋猛荣教授牵头,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李广明教授、长沙市第三医院朱应群教授参与,与广东冠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研究针对轻至中度COVID-19成年感染者,通过随机、双盲、HL-21单药与安慰剂对照的科学方法开展,确保了研究的严谨性和结果的客观性。本次临床II期研究于2025年5月完成计划的90位受试者入组。揭盲数据显示,HL-21在本次临床研究中展现出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成功达到各项研究终点。
在病毒学主要终点上,HL-21可显著降低患者体内病毒滴度:以新冠病毒N基因检测计,在服药第3天,HL-21组(相对基线下降2.48个log10 Copies/mL)相对安慰剂组(相对基线下降1.83个log10 Copies/mL)额外下降0.65个 log10 Copies/mL(P=0.059);以新冠病毒ORF基因检测计,在服药第3天,HL-21组(相对基线下降2.34个log10 Copies/mL)相对安慰剂组(相对基线下降1.69个log10 Copies/mL)额外下降0.65个 log10 Copies/mL(P=0.045)。
在临床症状主要终点上,HL-21可显著缩短患者的11项临床症状(发热、咳嗽、咽干或咽痛、鼻塞或流鼻涕、头痛、肌肉疼痛、恶心、呕吐、腹泻、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发冷或发抖)的恢复时间。中位恢复时间安慰剂组8.74天vs HL-21组6.43天(P=0.038)。患者症状持续恢复的风险比(HL-21组vs安慰剂组)HR=1.63。
HL-21于2023年8月获得NMPA临床许可,为全球首款获批临床的PLpro抑制剂候选药物。HL-21于2024年3月由北京积水潭医院王美霞主任主持完成人类临床I期研究。HL-21在I期研究中展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药代性质。本次II期临床中,HL-21的安全性与安慰剂相仿。HL-21在I/II期临床中的优异安全性可望支持其大规模临床使用。
通过历经5年多的多团队多机构协作,清华大学等合作团队率先在全球范围内证明了PLpro是抗冠状病毒药物开发的全新靶标。通过下一步临床III期试验,HL-21有望成为全球首个PLpro抑制剂临床药物。值得注意的是,辉瑞公司(Pfizer Inc.)抗冠状病毒药物Paxilovid的2.0版单药ibuzatrelvir在II期临床试验中未能展示临床疗效。HL-21为后疫情时代对抗冠状病毒感染提供了新的希望和选项,也为人类应对冠状病毒威胁提供了新的起点和工具。
本次临床由清华大学成果转化企业广东冠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申办方,由凯莱英旗下天津凯诺医药有限公司作为临床服务机构开展,得到了凯诺医药殷琦博士与Tom Evans博士的大力协助与指导。
清华大学药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于片段的药物发现工作。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拜耳讲席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会士,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主要从事蛋白质人工全合成及靶向新型蛋白药物靶点的药物发现研究。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主要从事病毒入侵机制、抗病毒药物及疫苗和新型防治策略研究。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传染病学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国家感染性疾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