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主旨报告中,Witwer教授以“Frontiers in Extracellular Vesicl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from Biodistribution to Immunogenicity”为题,首先回顾了EVs的起源,指出其可能与生命的起源有关。他认为,EVs是由脂质分子围绕RNA自我组装而成,而早期生命起源中,脂质分子与RNA自组装形成的囊泡通过膜融合实现遗传信息传递,并演化为现代细胞内膜系统。EVs在细胞间通讯、信号传递、废物清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之后重点讨论了组织来源的EVs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力。研究表明,EVs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携带特定的蛋白质和核酸成分,反映生理病理状态,用于早期疾病检测。此外,EVs作为药物递送系统的潜力也备受关注。特别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的研究中,EVs展现了显著的应用前景。
报告探讨不同物种间EV生物体内分布的差异,包括小鼠和恒河猴中,注射或鼻腔给药方式的EV在脾脏、肾脏、肝脏中的富集和分布。Witwer教授还讨论了EVs在体内的免疫反应机制,以及如何优化EVs以减少免疫原性,例如红细胞EV和间充质干细胞、293F细胞EV的免疫原性差异。他指出,EVs的长期安全性需要进一步验证,但目前的研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讲座最后,Witwer教授对EV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包括富集脑组织EVs,脑部EVs和疾病的关联和标志物,以及将EVs送入脑部,并提示了EVs潜在的免疫原性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