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清华大学药学院药学前沿学术论坛第二十七期在医学科学楼B321会议室举办。本次论坛由刘刚教授主持,邀请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学研究所的柯博文教授为本次论坛的嘉宾。柯教授以“临床导向的麻醉新药研究”为题,在论坛上分享了其团队在麻醉新药研发的案例。


嘉宾介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现任中国药学会麻醉药物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分会副主委。从事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麻醉新药创制,构建基于手术临床应用场景的麻醉新药研发体系,开发了系列麻醉候选新药和全世界首个一氧化碳药物,已获临床批件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新药重大专项在内的十余项科研课题,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PNAS等本领域高水平期刊发表SCI文章5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15项,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中华医学青年科技奖、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等殊荣。

主讲内容
柯教授介绍了麻醉药的发展史,以及麻醉药物在现代外科中的重要作用,指出,麻醉的生物学机制仍然是世界未解之谜及关键的科学问题。柯教授剖析了现有麻醉药物副作用等问题,以及不同手术场景对麻醉药提出多样化甚至相互冲突的需求,极大地增加了新药研发难度。柯教授展示了其研发的四个麻醉药物研发案例。针对术后镇痛时间短、神经选择性差等临床难题,柯教授研究团队发展了TRPV1/Nav双靶协同、固定优势构象等设计方法,成功研发出药效可持续50余个小时、覆盖术后疼痛高峰的局麻候选药物LL-50和LL-10。这两个候选药物均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麻醉药依托咪酯对副作用靶点11β羟化酶的亲和力是全麻靶点GABAA的1800倍,柯教授团队从临床的角度出发,将其改造成快速代谢的分子ET-26,显著减少了激素水平抑制的副作用。柯教授还介绍了镇痛药物研发的故事,通过基于结构的偏向性设计,团队成功得到了成瘾性小、耐受性低的阿片受体和大麻素受体激动剂。柯教授还指出麻醉后的苏醒对于手术患者也同样重要,麻醉后正常快速苏醒既能减少术后风险,也能节约医疗资源。团队发现了能使患者麻醉后快速苏醒的候选化合物,目前在临床前研究中。总之,柯教授的研究突破了麻醉药“从机制创新到场景适应”的关键障碍,探索出麻醉新药自主研发的可行路径。

互动环节
参会师生对柯教授的研究非常感兴趣,在问答交流环节中,与会师生踊跃提问,柯教授给出解答并进行讨论。




颁发纪念证书
报告结束后,刘刚教授为柯博文教授颁发了论坛纪念证书,并合影。
